他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培养了两位总理,却为何死无葬身之地?
2018-02-25 11:53:53
  • 0
  • 0
  • 1

他是中国奥运第一人,还培养了两位新中国总理,可他却为何死无葬身之地!?

2018-02-23 fjpdl 来源 阅 8328 转 274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100年前,

有一位中国人提出著名的“奥运三问”:

中国何时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能获奥运会金牌?

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这个中国人还发出了这样的预言:

“奥运举办之日,

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

100年后,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

展示了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万千:

“这个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

圆了一个中国人一个世纪前的梦想。”

这个中国人,

他被称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他还开创了中国教育之先河,

培养出了两位共和国的总理!

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就是这样的他,

最终却为何死无葬身之地!!!

今天一个特殊的日子,

他的故事是时候说了。

他,就是张伯苓

1876年他生于天津,

父亲以教私塾为生,家里不富裕,

可父亲还是节衣缩食供他读书,

平日里对他督导甚严,常常告勉,

要自立、勤奋,不可好高骛远,

父亲的教育影响了他一生。

在读了几年私塾后,

家里一贫如洗,再承担不起学费,

他便去了免费的北洋水师学堂。

这是一所为培养,

海军后备人才的新式军事学堂。

他在校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

1894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

成为了北洋海军的一名见习军官。

才18岁的他对未来充满憧憬:

驾驶战舰、抵御列强、报效国家……

可一场甲午战争的爆发,

彻底击碎了他所有的幻想。

当时北洋海军数量不亚于日本,

却被日本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不久,他又亲身参加了威海卫交还一事,

威海卫是清朝重要军事基地,

却“国帜三易”,被轻易占领。

他先是看到日本旗在威海卫降下,

再看到中国旗升起,而才仅隔一日,

居然又看到改升英国米字旗。

他无比悲愤,懊恼,

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想自强,

唯有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

他决心弃武从文,

把生命全部用在教育救国的事业上!

1898年,教育家严修,

聘请他到家馆任教师,

严修同样倡导教育救国,两人一拍即合。

1903年,他和严修去日本考察教育,

日本的教育让他们很是震撼,

一回国,他们就把家馆改为正式中学,

它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南开中学”。

他以凌厉的锐气和喷薄的活力,

变革封建传统教育,倡导新式教育,

南开中学很快就出了名,

许多名流都把孩子送到这里,比如:

梁启超、冯玉祥、段祺瑞、袁世凯

……

建于1907年的东楼,现为伯苓楼,南开中学堂第一座建筑物

1908年,私立南开中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中学进入正轨,但他并未就此止步,

他觉得世界竞争一定是人才竞争,

而人才竞争的最核心那就是大学。

于是他白手起家,

如同“乞丐”一般四处募捐,

1919年,南开大学正式成立了,

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私立大学。

南开大学开办之初,他便确立了:

“文以治国,理以强国,

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

然而建校容易,经营难,

办大学需要大量资金,

而学校又不能以赢利为目的,

因时局动荡,连当时国立的北京大学等,

都因资金不足而拖欠老师工资。

可他却为保持学校的独立性,

坚持私立,为学校经费问题到处找门路。

他经常出入北京各个政权的教育部大门,

人们都在背后指着他说,

这个化缘的老和尚又来了。

但他并不以此为苦,他说:

“我虽然有时向人请求捐款时,

被拒之门外,的确有辱颜面,

但我并非乞丐,

我是为兴办教育而化缘,

并不觉得难堪。”

南开大学1919年开学纪念(二排左起第十二人为张伯苓,最后排左起第一人为周恩来。)

他不仅为南开的经费四处奔走,

更是为学生教育倾尽所有心力。

他认为:“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

书本教育、智育教育,

而应着手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

所以,他十分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

他总是教导学生要正直、善良、

规定嫖、赌、烟、酒、均属禁戒,

犯者退学。

他自己更是严于律己,

有一回,他训斥一个犯禁抽烟的学生,

那个学生说:“那您干吗也抽烟? ”

他憋了半天说不出话,

然后把手里的烟袋一撅两段,说:

“我不抽,你也别抽! ”

从那以后,他真的再不抽烟了。

而他作为教育家,

一生说过很多关于做人的妙语:

1929年,南开女中部第一届学生毕业,

他就对这些毕业女生说:

“你们将来结婚,相夫教子,

要襄助丈夫为公为国,

不要要求丈夫升官发财。

男人升官发财以后,第一个看不顺眼的,

就是你这个原配夫人!”

”人可以有霉运,但不可有霉相。”

这句话也是出自他口,

他说:人越是倒霉,越要面净发理,

衣整鞋洁,让人一看就有,

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觉,

霉运很快就可以好转。”

他还为此编过一个顺口溜:

“勤梳头勤洗脸,就是倒霉也不显。”

后来在南开中学的题词中,他写道: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洁;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他的的理念就是:

“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

除了道德教育,他还认为: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教育如果没有体育,教育就不完全,

所以,他也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

他是“中国注重体育教育第一人”,

传统塾馆鄙夷体育,

可当时还在严修私塾教书的他,

就大胆地把体育列为私塾必备课程,

当晚清知识分子还是一袭长袍马褂时,

他就要求学生跳高、跳远……

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罕见之举。

而中国人在国际体育比赛中,

第一个获奖者就是:

他创立的南开中学的学生郭毓彬。

南开大学开办后,他更是在校园里,

风风火火地搞起了体育教育。

南开经费常常入不敷出,

但在体育教学和设施建设方面,

他总是想尽办法,毫不吝惜。

学校不仅修建了大操场,田径场、

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

棒球场和网球场也一应俱全,

甚至连当时还不多见的冰球场也有,

体育器械更是应有尽有。

他规定,每周体育课要上三个小时以上,

还明文规定:体育测验不及格,

或高三前不习满规定体育课的学生,

不能毕业。

张伯苓参加校运动会开幕式,走在队伍前面

他对体育道德也未敢忽视,

他曾对学生们说:

比赛时当然有胜有败,

但应晓得胜败乃兵家常事。

要胜不骄,败不馁。

胜要胜的光荣,若不守规而胜,虽胜不武。

败也要败的光荣,

败若能尽力而不气馁,则虽败犹荣。

否则既输球又丢面子,此乃一无是处。

在他看来,真正的体育精神,

就是一种以积极向上的精神,

以豁达乐观的心境,去对待失败的态度。

张伯苓(前排右一)

在他的大力倡导下,

体育之风吹遍南开园,

校内涌现出不少优秀运动选手。

1935年,以南开队主力队员,

和北宁队组成的中北足球队,

在参加“爱罗鼎杯”比赛中,

连续挫败英国队、俄国队和世界队等,

获得冠军,

成为我国有史以来,

第一次战胜洋人而夺标的足球队。

他不仅仅影响了南开的体育,

更是影响了全中国的体育教育,

鲜为人知的是,

他还是中国奥运第一人。

是他最早提出了,

中国要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

是他最早参与,创建和组织了,

“远东奥林匹克运动”;

是他最早提倡奥林匹克教育写入课本。

是他最早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并长期担任领导人,1931年,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为团体会成员,

中国从此成为国际奥委会大家庭的一员。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员合影(前排右三为张伯苓)

也是他最早促成中国奥运健儿参赛,

更是他最早发起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申奥活动。

第10届奥运会上,刘长春在200米预赛中拼搏(第4名)

著名的体育专家郝更生说:

“中国近五十年来的体育史,

和张先生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数十年来,先生提倡体育的热忱,

始终不懈,其精神感召和领导作用,

对我国体育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我国体育能有今日的基础,

先生之功甚大。”

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

而他培养的学生,赤诚爱国,

烽火狼烟依然不改本色!

张伯苓校长在田心源日记本上题写的“允公允能”校训

声援五卅运动、声讨三一八惨案,

等爱国行动中,

都活跃着南开学生的身影。

九一八事变前,

他的学生们有次居然敢在,

日本军官面前喊口号,打出抗日标语,

而他被要求好好教训学生。

那天,他把学生叫到办公室,

就“训”了这位学生这样四句话:

你们讨厌,

你们讨厌得好,

你们下次还要这么讨厌,

你们下次要更巧妙的讨厌。

他的这番训话大大激发了,

学生们的抗日热情。

1935年华北事变后,平津危急,

全体300多名南开学生,

乘火车南下入京请愿,被阻沧州时,

同学们在天寒地冻中,

忍饥挨饿、坚持斗争,

向车上旅客宣传抗日救国,

连教育部前来劝阻的特派员,

亦被感动落泪。

《大公报》为此发表短评指出:

“南大的学风,在华北是一大特色,

这些优秀青年的爱国纯情,

可以使人敬佩……

不知道要感动全国多少人!”

而在1937年7月,

北平、天津沦陷之前,

华北地区的爱国学生反日游行,

也几乎都是由南开学生领导的。

1936年参加“五·二八”游行的南开大学学生队伍

而南开这一系列的爱国行为,

却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

1937年7月29日,南开大学成了,

日军炮火狂轰滥炸的主要目标,

30日,日军又派出骑兵百余名,

及数辆满载煤油的汽车,

闯入校园到处纵火。

一时间,红黑相接,黑白相间,

烟云蔽天,翘首观火者,皆嗟叹不已!

南开大学成为了一片废墟!

仪器设备被毁殆尽,珍贵图书典籍,

和成套外文期刊洗劫一空,

重达13000余斤刻有,

《金刚经》的校钟亦被劫掠。

据统计,南开校园的房屋、图书、

仪器设备等财产物资损失,

按战前价值估算共计法币663万元。

因为爱国,他一手艰难创办的南开大学,

成为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第一所,

被日寇毁掠,并化为焦土的高等学府。

遭日军轰炸之后的木斋图书馆

遭日军轰炸之后的秀山堂

南开大学校钟,毁于日寇之手

南开被毁时他正在外地,

这一年,他62岁,

34年经营的学府竟一朝毁灭,

可他听到消息后,没有说什么,

只是静静地沉默了很久……

其实,早在七七事变爆发不久,

他就已经料到南开不保:

“南开凝聚了我一生之心血,

战端一开,难以保全。

保不住就不保了,决不能向日本人屈服!”

而南开被毁的当天下午,他就表示:

“敌人此次轰炸南开,

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

而南开之精神,

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他的这一番话又激起了全国的抗日热情,

黄炎培在上海《大公报》正告日寇:

尽你们的凶狠,

能毁灭我有形的南开大学的校舍,

而不能毁灭我无形的南开大学,

所造就的万千青年的抗敌精神,

更不能毁灭爱护南开大学的,

中华全国亿万民众的爱国心!

而南开被毁的伤痛还没过去,

噩耗又接踵而至!

他的爱子张锡祜为了报国,

参加了中国空军。

南开被毁后不久,

张锡祜就驾驶轰炸机赴前线作战,

最终不幸以身殉职,年仅25岁!

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

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

张锡祜知道当飞行员的危险,

早早就为自己的父亲,

留下了这样一封遗书:

“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于终老,

然也不敢为中华之罪人!

遗臭万年有辱我张氏之门庭!

此次出征,生死早置度外,

望大人勿以儿之胆量为念!

望大人读此之后,

不以儿之生死为念!

若能凯旋,自能奉双亲于故乡,

以享天伦之乐。

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

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

遗书

听到爱子的噩耗,他缓缓地说道:

“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

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

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丧子之痛,痛彻心扉,

可他还不能倒下,

中国还没强大,南开更不能倒下!

1938年,

为保留中华高等教育之火种,

他带领南开师生迁至昆明,

与清华、北大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张伯苓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师生合影

抗战胜利后,南开搬回天津。

由于资金问题,

南开大学从此改为国立大学。

之后短短几年时间,他又以一己之力,

带领私立的南开大学声名鹊起,

与公立的一流大学北大、清华并肩而立,

堪称中国教育界的奇迹!

1930年南开大学校园示意图

他的南开,更是在战火纷飞中,

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何懋勋是南开学子,

在与日军血战中英勇牺牲,

时年21岁。

在西南联大烈士纪念碑上,

镌刻的15位英烈中,

南大学子何懋勋名列首位。

在抗日战场上曾出现的沈崇诲、

张锡祜、乔倜等空军抗日英雄,

舍身为国,血洒长空,

而他们也都是南开的学子。

据统计,百年南开中学,

先后有49位英烈校友,

其中抗日战争中就有,

多达29位校友壮烈牺牲,

这在全国各类学校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颁发,

抗战胜利勋章的第一人就是他。

之后全国还开展了一次清查汉奸的活动,

结果,南开的毕业生中没有一个汉奸。

他笑着说:

“这比接受任何勋章都让我高兴!”

除了爱国志士,

老舍、曹禺、梅贻琦、范文澜、

吴大猷等大师也都是南开学子。

南开学校更是培养了,

新中国的两任总理,

他们就是周恩来和温家宝。

周恩来(前排左一)在南开中学课堂上

温家宝总理曾说:

“南开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在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温家宝在南开中学的毕业证书

当时南开大学在他的努力下,

已实现了教育系统化,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公学免费。

1948年,国民党大势已去,

许多学者都面临是走是留的问题,

他也不例外,一天他忽然收到一封信,

上面写道:“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

“飞飞”是周恩来的笔名,他明白了。

蒋介石更是多次邀请他同去台湾,

可他记住了周恩来的叮嘱,

更是无法离开他心爱的南开,

所以他都拒绝了。

而蒋介石在飞往台湾前夕的,

1949年11月21日,

甚至还亲自登门拜访,力劝他去台湾,

而他淡淡的回绝说:“您抬爱我了。”

他的夫人也说:

“蒋先生,他老了,身体也不好,

他离不开南开学校和学生们,

他不能去台湾,更不能去美国……”

蒋介石见他们夫妇态度坚决,

只好怅然若失地起身告别。

新中国成立后,已70岁高龄的他,

充满了雄心壮志,他说:

“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南开事业是无止境的,发展是无限的。

让我们拿出以往的勇气

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心协力,

使南开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中,

成为重要的一员。”

可他怎么都不会料到,

自己的结局竟会无限凄凉!

从1950年初开始,教育全部政治化,

他成了南开的“局外人”被边缘化。

1950年南开中学校庆时,

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居然拒绝,

他这个创始人进入学校大门。

在此后的南开大学校庆中,

某些领导碍于有南开大学毕业的海外学生,

回来参加校庆,

才安排他坐在会场的最后面。

此后,他变得沉默孤独,

常常呆坐居室,以手击头,

神情颓丧,叹息不已,

他悲伤他是被新中国所扬弃的人,

他悲伤他的一生的贡献都被否定了,

他悲伤他的一生心血所在的,

南开已经不认识他了,

他伤心至极!

1951年他两次中风,

在一连串“我错地什么地方?”的疑问中,

1951年2月23日,

南开之父,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凄惨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人说:他在万恶的旧社会活了74年,

在新中国逗留了,

一年两个月又二十余天!

而他离世后,媒体一片寂然,

无任何的评论和报道。

而那些人兴致勃勃地去清算他的遗产时,

才发现,这个南开小学,

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的创始人,

居然没有一亩地,没有一分存款,

仅有的全部积蓄,

就是口袋里的六块七毛钱。

可他的一名学生在读他的遗嘱时,

却是这样说的:

“...可惜少了两句话,即张伯苓,

应表示悔过,向人民低头。”。

他生前曾说过:唯一的遗愿,

就是能埋葬在南开大学校园里。

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

却被以,

“南开大学是人民的,不是张伯苓的”,

为由,而被拒绝了。

此后,南开大学各院系还,

陆续展开了对他的批判,

诸如“人格卑鄙”、“不学无术”

……

之后文革爆发后,

他的家人也没能逃过劫难。

他一共四个儿子,

除了为国捐躯的四子,

三个儿子都被迫害致死。

而他和夫人的合葬墓地更是被砸毁,

其后人只得拣出尸骨火化,

从那时起,他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直到1986年,他被平反,

他才终于又回到了,

他心系一生的南开校园,

可此时,

距离他过世已经过去35年了!

他一生心系国家,

高风亮节,

不谄媚、不屈从,

行为世范,

不汲汲于名利,留德不留财,

他用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教育!

知道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

可知道南开的,

却不一定知道有个张校长!

2018年2月23日,

张伯苓逝世67周年,

这位非凡的中国人,

绝不应该被我们再遗忘!

视频:大师张伯苓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献花(159) 分享:微信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