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彤贤:什么在阻碍中国的创新?
2021-01-20 12:05:50
  • 0
  • 0
  • 3

管彤贤:什么在阻碍中国的创新?

原创 管彤贤 正和岛 昨天

图片

张肇麟(翰澜书院创始人、正和岛·翰澜大匠塾首席导师)推荐:

我与管老之间,算得上是忘年之交。他是我心中的大英雄!

管老能把战略创新、经营创新和产品技术创新这三件事融为一体,而这个一体,正是管老本人。如果大家关注创新,管老这个人就是一个值得持续研究的对象。

59岁创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建起了一家年销售额超500亿、企业员工超5万人、占领全球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市场80%以上的巨无霸企业,管老和他培养起来的振华堪称一个时代的传奇。

其实,人生的道路上,大家似乎都差不多,遇到的每道坎就像筛子一样,会淘汰一批人,但也有人从筛子眼中钻了过去,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认为靠的就是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这一点在管老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管老从市场需求出发,以一个技术创新者的身份,改变了行业格局,这正是非线性创新的重要体现,而今天这个时代,一个国家想要迅速崛起,一个企业想要迅速强大,所要仰仗的也正是这类非线性创新。

我相信,这位老英雄的创新洞见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

口 述:管彤贤 上海振华重工公司创始人、原总裁

采 编:曹雨欣 孙允广

编 辑:夏昆

来 源:正和岛《决策参考》

本文原载于正和岛《决策参考》2020年12月刊“创新”专题。扫描文末图片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创新”这个词可谓是响彻中外,家喻户晓,但不可否认的是,到底什么是创新,又该如何去创新,社会上还存在着一定误解,这里冒昧地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图片

图片

科技和创新不是一件事

今天到处都在谈科技创新,但必须要强调的是,技术可以创新,而科学只能发现。它们是两条路,并不是一件事。

我们可以把科技看成一个副词,把创新看成一个动词,用科技来修饰创新,但把二者放在一起谈其实是不妥的。

因为技术创新必须要有科学原理的指导,而科学原理从哪产生,对于中国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过去,我们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今天又走向了信息产业经济,整体是向上不断发展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业经济这个发展阶段,中国是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工业经济中的很多理论也不是中国人创造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逐渐习惯于通过理论和实践上的模仿来快速取得研究成果,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原始创新,久而久之,对很多事情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图片

创新从模仿开始

当然,也并不是说模仿不行,相反,世界上很多成果都是我学你、你学我,在模仿中创新进步的。

像汽车最早是德国人发明的,后来美国人学了德国人的技术,并进行改良,让汽车走进普通民众的家里,发扬光大,这其实就是一种模仿。

而对中国来说,我们的模仿则出现了两大问题:

1. 模仿的量太大了

前段时间,我看到金一南教授的一个讲话,他说除了5G以外,从1840年到今天为止,找不到一项中国首创的技术。

话可能有些绝对,但背后的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

2.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举个例子,二战末期,美国发明了B-29轰炸机,苏联也弄到一架并进行了仿制,也就是后来的图-4轰炸机。

有意思的是,苏联拆解的这架B-29,它的机翼上有几处弹洞,是之前被炮弹击中后留下的,还没来得及修补,但是苏联的工程师不知道,结果图-4的机翼上也留下了几个位置相同的洞,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

我们的国产起重机也是一样,机身上到处都是加油孔,但今天的轴承其实不需要像过去一样,频繁地加润滑油了,这么做完全是过度用油,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加油孔呢?就是因为技术是从国外学来的,不敢不加油,觉得只有按照人家的图纸来才是正确的,自己没有多加思考和改进。

这就是不当模仿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重视首创,探索原理,在技术上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否则,类似的例子还会不断上演。

图片

创新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需要明确的是,今天已经不是爱迪生、法拉第的那个时代了,他们的创新完全是靠双手摸索出来的,像爱迪生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才发明了白炽灯,几乎把能用的材料都试了一遍。

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信息产业时代,最常谈的是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相关的创新,而这些领域的创新是无法再靠双手摸索就能实现的,它一定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

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一些耸人听闻的事情就会不断发生,比如我们的一个省级单位竟然给中央报水变油的创新项目,让人难以置信。

还有芯片,我们需要在高端芯片领域加大研发投入,这没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一个砖瓦厂也能搞芯片,一个纯净水厂也能搞芯片。国家提出支持芯片行业发展后,竟然有6000多家企业纷纷提出要研发芯片,还好后来及时叫停了。

很多明显不可能、违背规律的事情就不要创新了,尤其是一些高精尖领域,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想要创新绝非易事。

图片

不要做没有市场需求的创新

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学校主要负责教学和理论,而企业的最终目标都是要赚钱的,从哪赚钱?一定是从市场中赚钱。

那企业的研究对象就得符合市场需求,不能搞一些完全用不到的东西,否则即便是一个创新产品,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举个例子,海洋上有很多具有腐蚀性的污染物。我们的船需要涂上一层油漆防止海洋寄生物寄生。有一家涂料厂的漆就不错,可以保持3年的有效期。我就问他们,能不能把有效期延长到5年,可以的话我就买。

后来他们告诉我研制成功了,还用在了“辽宁号”上,我说那我们也用。这就是贴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创新要讲经济效益,这个前提就是得有用。

图片

振华创新,主要靠这三件事

再聊聊振华,可以说,振华就是靠创新起家的。我们在2006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企业第一次拿到的。

至今我们已经取得了30多项专利,很多人也问我,振华是如何实现创新的?现在想来,主要做了这三件事:

1. 选拔领军人物

我认为,创新的关键在于领军人物,企业里要有大领军、中领军、小领军,这些领军人物要具备足够优秀的特质:有渊博的知识、有顽强的毅力、有百折不挠的韧性,敢为世界先,敢于接受失败和挑战,善于总结经验,敢冒险并且把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能埋头苦干,等等。

2. 领导要做好后勤工作

在团队开展创新工作时,我会和他们讲清楚前进的方向是什么,并为他们排忧解难。实际上就是做好后勤工作。

比如,我们在改造运输船的过程中,上面下了一个红头文件,说是不许改造船只,可当时的情况是,如果不组建运输船队振华就死掉了,我只能一边顶着压力让大家继续造船,一边找领导沟通。

而且我发现这个文件的文理不通,是有人在背后借着文件来反对我,它并不能代表领导的意图,几轮沟通下来,这件事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作为领导,当大家遇到麻烦和困难时,必须要及时出场。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领导是搞后勤的,不懂不要紧,得把懂的人推上去干。

3. 重奖

毫不夸张地说,当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还是六七十万的时候,我们的单个奖金就达到了一百万。

我觉得今天更应该重奖,取消公司奖金总额限制。一方面要和大家讲清楚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大家的日常生活。

想一想,他们辛辛苦苦地工作,结果买不起房,只能窝在一个小出租屋里,腰杆都挺不直,那还有什么激情搞创新?所以必须舍得分钱,给他们好的条件,给他们重奖。

当时,国家对于奖金总额还有一定的限制,但合资企业不受限制,我就办了一家合资企业,然后从香港汇进来一笔款,把奖金给大家分了下去。

这也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把一家企业做大做强,寻求新的突破和变革,势必会惹麻烦,会触犯到很多旧规矩。

像我们当年改造运输船的时候,即便有本事改船,但不挂靠一个有资质的单位,我们的船就通不过船检,就出不了海。没办法,我就一个个地去求他们。

求了一圈,终于有一家单位发善心,答应了我们,但他让我写一个保证书,所有责任都由我来承担。还有很多事情今天说起来都成笑话了,可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创新也是一样,我们谈的时候好像很轻松,做成了也很光彩,但整个过程必然会经历很多的风风雨雨,尤其是对于主持工作的人来说,必须抛开心中的杂念,才有那份决心和毅力来推动这件事。

图片

这个时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去年9月11日,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形成,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包括其中的一些提法也很有新意。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指出,必须要重视原始创新,要从基础的数理化等学科抓起,更多地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学原理;要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很明显,这是要给创新人才最大限度的自由,为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打开了一个新通道。

同时,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还要尊重科学家们的好奇心,这一点尤为重要,很多伟大的创新正是由一个个很小的好奇心引发的,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新想法,它们就像一粒粒种子,悉心照料很可能会开花结果。

最后,我想用上海昆剧团新编历史昆剧《班昭》中的4句唱词结束今天的发言,“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对于一项创新和背后的创新者而言,伴随他们的有鲜花和掌声,但也可能是不被理解的孤独与无奈。

走上创新这条路,就要做好失败和吃苦的准备,纵观历史,很多创新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不被认可的,可能很多年后才被人们接受,甚至一直不被接受。

当然,国家在创新方面的大政方针也和过去不一样了,以前可能是孤军奋战,今天在党和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我相信,对于那些致力于创新的企业家和科研工作者来说,这个时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